習慣每天來"碗"自製豆漿後,媽就很想嚐試手做附加產品
豆腐是我們家點菜率很高的一道食材
自製豆漿和外頭的不同之處就是
媽會花約1小時來撿壞豆,每次撿完都快脫窗
老花度數都不斷的攀升,實在是很傷眼啊~
但自己要食用的怎能青菜?!
想到外頭的豆製食品,應該都沒有這道手續
媽也漸漸不太敢買外頭的豆製食品了
越來越不敢吃外製,自做雖然累了些
但吃了很安心,味覺也越來越適應單純的味道
這對即將邁入中年的我來說是必備的功課
第一次試做是參考
Carol 自在生活: 自製木棉豆腐(不使用鹽滷及石膏)
洗好的蛋殼與醋放入玻璃罐裡
記不起多長的時間,罐裡開始冒泡了
四天以後過濾蛋殼,就可以來做豆腐了
倒入溫度約80度的豆漿中,邊攪拌豆漿已變成豆花
媽用濾網做模具,鋪上豆漿布,倒入熱豆花
放了好幾層的碗公還加水壓豆腐
30分鐘後,好像變豆干了
樣子好醜,厚度比較像豆干
來張斷面秀,吃起來的感覺是粉粉呼呼的(台語)
跟外頭賣的軟嫩豆腐口感,相差甚遠
第一次試做並不算成功,因為:
1.豆漿似乎不夠濃
2.好像壓太久
失敗後,很慶幸沒有花錢買模具
但餐桌上一直不出現豆腐,有人不停的敲碗
媽只好又上網找找,發現了
深坑遊客服務中心-教學手工DIY豆腐模具組附紗布、說明書 ...
照著步驟做,這次成功了
很紮實手輕捏超有彈性
用手撥一小塊品嚐,口感與臭豆腐相似
差別在於口中是滿滿的豆香,這是香豆腐無誤!!
只要照著流程書做,其實沒難度
媽的做法重點整理:
1.黃豆洗淨泡水(水要淹過豆子)直接放冰箱泡8小時以上
2.撿掉壞豆,好的黃豆洗淨瀝乾,加過濾水用果汁機打碎
(黃豆與水比例:400g:2000cc水)
3.過濾豆渣成豆漿(此時豆漿不只2000cc)
4.拿過濾後的2000cc豆漿放至電鍋蒸(外鍋一杯水)
(鍋蓋要蓋斜的,留一點縫隙)
5.蒸好的豆漿放涼至85度c加入鹽滷並攪拌均勻
靜置10分鐘成豆花
6.棉布鋪在模具上,倒入豆花
7.加壓成豆腐就可以吃了
提醒:不要壓太久,高度到格子型模具即可
這裡是媽試做2次,覺得很重要的地方
因為豆漿濃度夠,所以不用壓很久
豆腐就輕易成型,認真算起來
其實只要壓1分鐘就好
不然豆腐口感就變硬了!
媽買了好幾款豆子,目前用的這款高雄9號
媽覺得還不錯,豆子大不用挑太久
在地生產也比較新鮮
大潤發一包賣129,就是貴了些
其實還有更好的豆子,只是買不下手而以
醬燒香蔥豆腐
說實在,很感動吃自己手做的豆腐
尤其是剛做完熱呼呼,又馬上下鍋煎香
超有成就感的
但坦白說,自製豆腐不便宜
媽粗估豆子+鹽滷大約就快90元/2塊豆腐
(500g的豆子撿掉約50g的豆子,剩餘450g
媽用2300cc的水放入果汁機打
拿過濾後的2000cc豆漿做豆腐
大約剩1000cc的豆漿,再+500cc的水留著喝)
比起傳統市場販售10~20/1塊
價差真的很大,而且口感也不像市場賣的一樣軟嫩
吃不習慣的人,可以先用手邊可利用的工具試做
請參考網友
試玩幾次,若能接受手做豆腐口感,再買模具也不遲喲~